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未来心理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小学教育中,必然要面对学生的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很大,甚至对学校、家庭、社会都有很大的负面作用。因此,教师需要对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引导。
一,高年级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
1.学校在小学高年级的生活环境中非常重要,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影响很大。但在学校教育中,由于教学方法不当,学生很可能产生逆反心理。有些老师在教学中总是用应付差事的思想教育学生,没有认真教育和与学生沟通,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有些老师对待学生过于粗暴,在普通教育中经常训斥、批评学生,对于高年级学生会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也容易让学生不满,影响心理健康。
2.家庭原因:家庭教育是学生接受的重要教育,对学生影响很大。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叛逆很大程度上是受家庭的影响。大四学生处于青春期,有一定的独立自主意识。他们不愿意在生活和学习上被大人干涉,希望能够独立,摆脱父母的束缚。不太容易接受家长的批评教育,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一些家长教育观念不恰当,对待孩子过于简单粗暴,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3.学生原因在高年级小学生中产生逆反心理,需要充分考虑。大四学生好奇心强,自尊心强,敢于探索各种未知的事物,不迷信,不盲从他人。而家长或老师对学生的控制过于严格,很大地制约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这种情况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部分学生会有过激行为。
二,小学高年级逆反心理的教育对策
1.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需要学校更加关注学生的逆反心理,认识到学生心理教育的意义,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合理安排学生的课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学校要给学生创造足够的条件,让老师不断学习,组织老师参加相关的心理教育培训活动,或者参加一些心理教育的公开课,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其次,教师自身也要加强学习,不仅要学习各种教育心理学知识,还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他们对待学生不仅要有责任感,更要有爱心和真诚,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培养,帮助他们缓解各种心理压力,摆脱心理健康问题。Z后,教师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现实生活和教育中能够自我调控,坚持为学生树立榜样,培养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引导学生继续学习。
2.与学生真诚沟通,尊重学生的想法。在高年级教育中教师需要适应小学生的年龄。在这个阶段,学生有了自己的独立意识,对各种事物都形成了自己的看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和尊重。在小学教育中,教师需要加强与学生的真诚沟通,逐步了解学生的想法,尊重学生的各种想法,正确引导学生的各种提问,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比如,在对待一些自卑的学生,或者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时,老师不应该一味的批评和指责,而是需要关心和爱护他们,定期沟通,了解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多给学生鼓励和表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通过引导让学生不断改变,形成良好的引导。
3.与父母保持联系,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在对高年级小学生进行逆反心理教育时,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与家长保持联系,让学生说出在学校发生的事情,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比如,家长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或家访等方式,与家长形成合力,促使家长意识到对学生的教育不能只靠强制,而可以在对待学生的过程中保持一定程度的尊重。
总之,逆反心理的存在对小学生高年级以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也会给我们学校和家庭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为了帮助学生尽快摆脱这种不良的逆反心理,我们的家庭、老师甚至社会都应该贡献自己的力量。大家划桨开大船就是这个道理。希望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有逆反心理的同学越来越少。让有逆反心理的高年级小学生尽快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也是我们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