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变得叛逆不听话?因为父母没做到这点
“我跟你们说过多少次了,吃东西前要洗手,现在你们三个都离开桌子,不洗干净手不能回来吃饭!”三张椅子向后退,发出刺耳的声音。三个孩子离开了餐桌。
生活中我们有的时候看到孩子的一些不当行为确实就很容易忍不住去说,大部分家长不是找原因想办法如何缓解,而是采取反复说教,甚至向孩子发火,可是越发火,发现越是没有用。
这一句“我跟你说过多少次”,无数遍的去使用,实际上只是发泄了我们的一种对孩子的不满和烦躁,这些语言实际上在我们的沟通中并没有起到对孩子的积极的管教的效果,反而是让孩子更多的感受到我们没有耐心。
很多妈妈都觉得,孩子到了会说“不”的年纪,每天N次和自己唱反调,想要孩子听自己话,实在是太难了,但我们完全只顾及了我们的想法,而忽视了孩子的感受。
其实,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以后,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有了更加强烈的自我意识,喜欢自己处理问题,不愿意家长、老师过多干涉,而家长往往忽略了孩子在这一阶段的特点。结果可能会导致孩子反叛、性格暴躁、成绩不好、缺少对家人和社会的信任等问题。孩子会觉得TA生活在一个不安全的世界,生活和生存的动力不够,容易自暴自弃,放任自己。不是孩子不听话,是他们长大了,需要有不同的沟通方式。
有些家长总是想控制孩子。适当的控制是必要的。但随着年龄增长,更多地是靠孩子的自觉和自律,而且要给孩子以自主的空间,要尊重孩子自主的空间。也有许多父母担心,这样的教育会不会就是放纵,任其为所欲为了呢?其实不必担心,真正的制约并不完全需要强权或是威严。
家长过问、干涉孩子的行动,应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担心和忧虑,让孩子知道家长的爱心。比如,处理孩子放学晚归这种事情,有的家长是等孩子回家后,劈头盖脸一顿臭骂,这样孩子不但没有体会到家长的爱心,反而对家长产生了抵触情绪。而有的家长则会心平气和地询问原因,并说明因为不知道孩子为什么晚归,心里很着急、很担心,希望孩子能够站在家长的角度,体会家长的爱心和不易。相信懂事的孩子听了这一番话后,会为自己的晚归给家长带来不安而感到内疚自责,对家长的干涉行为也不会产生抵触。
一位父亲曾经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傍晚,父亲与儿子散步时,儿子看到西瓜摊卖西瓜就非要买。父亲说:“离家太远,抱回去太累,不买。”儿子不高兴了:“我要买西瓜你不买,你喜欢我学习好,我也不好好学习。”父亲略一思量,对儿子说:“买西瓜可以,你要自己拿回家。”儿子抱着买的西瓜走,一会儿就累得满头大汗,一路歇了几次才把西瓜抱回家。